安仁花鼓戏

安仁花鼓戏颇具安仁地方风味,俗称衡州花鼓戏—安仁路子,是衡州花鼓戏三大流派之一。


安仁特色的衡州花鼓戏始于清乾嘉年间(1736—1796),最早源自于祭祀土地、庙堂、宗祠和许愿还愿。是人们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身安康之所为。俗称唱“花灯”、“禾戏”、“庙戏”。至清末、民初期间,我县就有民间职业性花鼓戏班,始有简单的行头道具,在县境乡村演出。至民国中、后期,民间职业戏班社逐渐增多,规模壮大,剧目曲调日趋丰富,演出行头齐全,演员阵容生、旦、净、丑行当齐全,演出剧目达百余出,演出范围不再限于县境乡村,拓展到相邻诸县及广东、江西部分地方。


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成立“安仁县花鼓戏剧团”,对安仁特色的衡州花鼓戏进行全面挖掘、整理、提升,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表演风格,成为衡州花鼓戏三大流派之一——衡州花鼓戏“安仁路子”。现存传统和现代剧目400余出,曲目230首。演出活动范围远致广东、云南、广西、江西等省部分地区。近20年来,每年演出达250场以上,深受观众欢迎。


安仁特色的衡州花鼓戏载歌载舞,生动风趣,贴近生活,贴近老百姓的情感。且颇具浓郁的安仁地方风味,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彰显了很强的生命力。安仁特色的衡州花鼓戏以其乡土音乐特色和多元的文艺特征,得到国家、省、市戏剧专家的首肯,它在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等学术方面同样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安仁特色的衡州花鼓戏剧中人物性格鲜活明快,戏曲唱腔古朴优雅,既粗犷豪放,又优美柔和,随剧情的跌宕起伏而变化,使人耳目一新,赏心悦目。既是一种民俗性的艺术形态的体现,也是民间文化生活的发展方式,具有民间大众文化的文化认同意义,是维系一个地方或一个区域人们大众的精神纽带,对美化人的心灵、净化人的灵魂,乃至纯朴民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文化明建设具有巨大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2.png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