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皮影戏

皮影戏历史悠久,最早起源于汉武帝时期。据说汉武帝为祈求自己长生不老,万寿无疆,到处求法术问医,江湖术士趁机创造出一个叫“起死回生捉影还魂术”——手举一个纸扎或木头扎的小人,乱舞乱吼装神弄鬼折腾一番,表示他正为死者追讨阎王爷勾走的魂魄。久而久之,经过民间艺人的精雕巧琢,最后演变成今天的皮影戏。安仁皮影戏兴起于清代。


安仁皮影戏主要是人们为许愿还愿而祈求神灵保佑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是旧时期的一种重要精神文化产品。农家每逢遇到猪瘟,兽医无法诊治,或农灾,也或病灾,农家就会向主管人间牲畜的天神许愿,称如果猪瘟疫能愈,一定会请艺人唱皮影戏给神灵欣赏还愿;农家如有老人病后久治不愈,许愿只要神灵保佑躲过鬼门关,一定请皮影艺人唱戏,让阎王爷看个够而还愿;又若农业受灾,许愿只要神灵保佑躲过灾难,也一定请皮影艺人唱戏,俗称“唱禾戏”。同时,也是过去,为死者超度的一种民俗形式。


皮影戏演出设备简单,一副担子就能走天下。演出场面也简单。四张方桌拼成戏台,用幔帐围住三方,正方用竹杆或木架支起银幕,点燃油灯照亮,即可演出。现在油灯改用电灯。


演出时,一人主操皮影,一人敲锣打鼓。主操影像者两手手指间都夹有影像操杆物,边唱边演,常常一人演几个乃至几十个角色,腔调有男女之分,文武之别,打斗场面还常用脚踢。负责打击乐的,一人使用5-7种响器,乐器用椅子分位固定,一般是手冒停脚冒歇。


皮影中的人物、景色等制作采用牛皮、驴皮或羊皮制成,先将皮革在桐油中浸润,使其透明,然后成形,涂上色料。每个人影分身首四肢六部分,再用铁丝或粗线连缀起来,使之能活动自如。皮影人物分生、旦、净、丑四种,其身像只十几个,而人物头像却多达数百个,演唱时依据人的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脸谱线,让人一看即知。


安仁皮影戏的戏剧内容主要是由民间传说故事和旧戏剧本改编而来的,十分具有教育、警世和鼓舞意义。八十年代参加全省戏剧调演比赛,南坪皮影戏团新编剧目《两个县官》、《鹭鸶与翠鸟》分别获二、三等奖。


4.png


皮影戏是人类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积淀而成的一种重要文化表现形式。它具有极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具有文化和艺术的特性,同时又兼具有戏剧与无间工艺美术的双重身份,是一种独特的地方艺术品种。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