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2020年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年会暨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成立大会在中国农业博物馆召开。
“二十四节气不只影响着农人的耕种生产,也指导着人们的衣食住行,丰富了文化精神生活,”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表示,“二十四节气表达了顺天应时理念,是当代人可以汲取智慧的宝贵文化遗产。而注重乡村文化的建设和促进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传播,也可以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更大的魅力和风采,为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大的力量。”
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它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也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先民们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候、气候、物候等的变化,总结出节气的变化规律。2016年,由中国农业博物馆牵头,联合中国民俗学会和10个代表性社区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年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年会总结了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的开展情况,表彰二十四节气文创作品设计大赛获奖人员,并开通“顺天应时——二十四节气非遗沉浸式数字艺术展”网上展厅。
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由中国农业博物馆联合相关机构共同发起组建,52家联盟成员单位审议通过联盟章程并签署《关于加强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倡议书》,推举中国农业博物馆党委书记隋斌为理事长,著名专家刘魁立先生为荣誉理事长。会上,各单位、高校、机构及代表性社区的百余位代表围绕“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这一主题,从不同视角进行深入的交流探讨。
“节气是人道与天道的结合,”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荣誉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2019“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刘魁立先生表示,“人道,也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节拍要顺应天道,顺应自然。而现如今,我们也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认识自然,认识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