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县位于罗霄山脉西麓,偏居湘南一隅,东界茶陵县、炎陵县,南邻资兴、永兴,西连衡阳、耒阳,北接衡东县、攸县,素有“八县通衢”之称。一条清碧的永乐江穿过大半个县,滋养着两岸沃土,哺育着安仁儿女。
安仁之名自唐代武德年间设置以来,历经一千三百多年而未有改变,而究其来由却众说纷纭,由容河谐音得名、由论语得名之说皆有之。
近来笔者为考证安仁地名的由来,查阅诸多资料,得出浅见一二,今撰此文发布于此,供大家共同交流,有错漏之处还请读者朋友指正。
嘉庆、同治年间县志存本中皆可见,安仁商周时为古荆州地,春秋战国时属楚黔中地,偏居湘南一隅,安仁直到唐武德五年,也就是公元622年才首次有了建制:安仁镇,镇,与今天的乡镇意义不同,在唐代乃是镇防守御之意,要弄清楚当时统治者的用意,不能不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旧唐书·卷一》里记录了武德四年,也就是安仁建镇前一年发生过的一件大事——“乙巳,赵郡王孝恭平荆州,获萧铣”。
萧铣(583~621年)
作为梁武帝萧衍的六世孙,萧铣在隋末起兵称帝,坐拥兵马四十万之众,势力范围曾东到今天的九江,西抵今天的三峡,北临汉水,南达五岭之南大部分地区。这样一个强大的割据势力,统治者不能不忌惮,当武德四年萧铣的势力被平定后,统治者重新划定了许多行政区,如:隋江夏郡。武德四年平萧铣,改为鄂州;荆州江陵府,隋为南郡,武德初,萧铣所据。四年平铣,改为荆州……如何使收复的土地长治久安,不给各种势力卷土重来的机会,统治者必须有各种举措。所以唐初在全国各地设置了非常多的有着军事意义的“镇”。
当我们把视线放在安仁的地形地貌,就不难理解当时统治者的意图,安仁是一个三山夹两盆的地貌,四周群山环绕,这是一个非常适合守御的地方,那又因为自古以来稻作发达,所以粮食的供给是可以解决的,满足一个理想的屯兵地所需要的各项条件。
而楚地在这之前一直是统治者眼中远离都城的“蛮荒瘴疠之地”,为了将正统的儒学教化带到这里,便取了《论语》中“仁者安仁,智者利仁”的典故,给这个军事驻地起名“安仁”。
五代十国的时候,天下大乱,楚王马殷也曾经看中了安仁这个地方,在今天的禾市杨梅寨屯兵防备南汉。
可以推测,历经多次时局变幻,在宋太祖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状态后,安仁这个地方人口、经济都已经有了很大的增长,战略地位也被进一步看中,才被设为了县。今天,无论是隋末的群雄并起,还是五代时期的天下大乱都已远去,唯有地名依稀记录着历史。
来源:魅力安仁